本文目录一览

1,钨丝灯拍摄的白平衡是多少

钨丝灯属于白炽灯,一般色温在3000k左右,建议用标准白板矫正白平衡,比较准。
偏黄吧色温越低红光辐射越多,光线越偏向色谱的红色端,越偏暖色色温越高蓝光辐射越多,光线越偏向色谱的蓝色端,越偏冷色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色温,大约就是相机白平衡设定色温和环境光线实际色温的平均值相机各挡白平衡是按各种光线环境的典型色温值来做补偿的,补偿结果就是让最后得到的色温为典型日光色温的5500k光线色温低相机色温就要提高,光线色温高相机色温就要降低,最后平均下来差不多就是5500k钨丝灯色温较低在2800k左右,日光档白平衡色温一般是5500k,那么照片的色温大约就是(2800+5500)÷2=4150k4150k这个色温值是偏黄的

钨丝灯拍摄的白平衡是多少

2,外出拍风景如何选择白平衡

日光、阴天、自动、都属于相机自动配置白平衡,你怎么不试试自定义白平衡呢?按自己想要的效果设置白平衡
相机的白平衡选项中都有日光、阴天等选项的,你可以根据天气手动调节到相应的选项。其实这些白平衡选项也就是对色温进行了一些设置,色温不同,照片的色调也就不同。拍摄日出和夕阳,如果想反映氛围,可以将色温调低一些,使照片色调偏暖偏黄一些。.个人建议使用raw格式拍摄和存储,白平衡选用自动白平衡就好了。这样拍摄的时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取景、构图、创意、以及参数的调整上。之后在电脑上用软件可以很方便对白平衡和色温进行随意调整,直到效果满意为止。毕竟有时拍摄环境尤其是日落时分,是没有时间让你慢慢调整和试拍的,几分钟内太阳就落山了,呵呵。

外出拍风景如何选择白平衡

3,关于色温的问题

你的相机很正常,一般物体的颜色是随着光线的色温变化而变化的,中午的阳光色温一般为5500K左右,只有在这个色温的光线下物体真实的颜色才能如实还原,而低色温的时候光线会偏黄,高色温的时候光线会偏兰,为了在不同色温情况下把拍摄的照片还原成物体真实的颜色,相机允许你自定义色温值,如果你当时的环境光线色温为2800K,你把相机的白平衡也设定为2800K那么你拍的片子颜色就会还原成5500K阳光下物体的真实颜色,高色温情况也是一样的。原理就是兰和黄互为补色,如果你告诉相机是2800K的色温,为了把物体还原成5500K的真实色彩,相机会自动加入蓝色,以矫正因低色温引起的照片偏黄问题。同样,如果你把白平衡设定的高于5500K,相机就会自动加入黄色来矫正相片偏蓝的问题。如果你的环境光线目前是正常的5500K作用,而你硬要把白平衡设定的偏离比较大的值,相机也会做出相应的加兰或加黄处理,所以你的片子拍出来就会有偏色了,其实和你在镜头前加了一片黄色或蓝色滤镜是相同的道理。不知道这么讲能否明白?
这个问题我昨天给一个朋友解释了半天,确实有点抽象,试答如下:摄影中说的色温一般是指环境光源的色温,对于黄种人的肉眼而言,5500k左右为白光,色温越低光色越偏暖(黄、红),越高月偏冷(蓝、紫)。而楼主所说的现象也是正确的,在相机上,白平衡(注意“白平衡”这个词,下面会解释)设置越低,照片越偏蓝,越高则越偏黄,这就要搞清楚白平衡的概念: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试想,如果在黄色(色温低,设为3000k)的光源下,白色物体会呈现黄色,这时如果相机白平衡设置成5200k的日光,拍出来的物体就会偏黄;而如果降低为3000k,那么拍摄出来的白色物体就会被还原成白色(注意,就是比原来偏黄的照片要偏蓝了),因此楼主得出了“色温数值越大即影调越偏暖 数值越小则影调越偏蓝”的结论。总的来说,要分清楚的是光源的颜色是色温本身;而相机的白平衡目的却是纠正光源颜色引起的偏色,于是看到相反的拍摄结果也就可以理解了。

关于色温的问题

4,D7000每种白平衡的色温是多少

你只需要记住,白炽灯一般你调到3800K就有不错的效果,室外中午十二点的太阳底下是5600k,阴影是5800-6300K~你搞错了方向,摄影师只需要记住不同场景下的光线是大约在多少色温,然后用自定义色温来调整,而非去记相机里的每种白平衡是多少色温~因为相机的预设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场景的色温都不会一致,你用死变量去套活场景,最终的结果是总会有瑕疵~
NEF模式出片,白平衡自动就行。后期想咋改就咋改。
白平衡: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色温:色温是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根本就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在一般读者眼中,色彩和温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而在摄影领域,光源总是根据它们的色温来定义。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一样,开尔文也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色彩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起源于黑体辐射体(对它加热直到它发光),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这种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 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色温对于数码相机而言就是白平衡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比较头疼的环节。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这就称为白平衡调整。“钨灯”模式: 进行了大量的蓝色补偿,造成整个照片蓝蓝一片。补充: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挺多的,你可以先去看看d7000官方手册,了解之后再去各摄影论坛查询。
白炽灯3000K、荧光灯4200K、直射阳光5200K、闪光灯5400K、阴天6000K、阴影下8000K

5,如何正确理解白平衡与色温的关系

平衡在数码拍摄中非常重要。白平衡用WB来表示。它关系到色彩的正常还原与色调的运用,可以说白平衡就是色温的管理器。如果拍出的照片偏色,那么一定是白平衡的设置出了问题。白平衡的设置有许多固定的模式。在运用时可以根据现场光线的色温,选择与其相对应的色温模式就会使被摄物象获得比较准确的色彩还原。白平衡相当于传统摄影在镜头上加滤镜校正色温,从而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 在白平衡模式中,每一个固定的白平衡模式都有一个固定的色温值,并且高色温光线所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一定是低色温值,低色温光线所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一定是高色温值。当数码相机选用的白平衡模式的色温值与拍摄光线的色温值经过平衡后,如果经过平衡后的色温值与标准色温值相近时,那么影像的色彩还原就正常;如果经过平衡后的色温值仍然低于标准色温值,那么影像的色彩颜色或是偏红或是偏黄或是偏橙;如果经过平衡后的色温值仍然高于标准色温值,那么影像的色彩颜色或是偏青或是偏蓝。
好了,然后慢慢看着金属发光,你说的不对呀,呵呵 1896年,片子会怎样,他可以非常准确的调整白平衡。 说到这里。 我来简单地说说,我怎么在什么光线下看一张白纸都是白色的呢,这也跟人的意识有关系?,彩虹的出现是因为天空中的水汽折射了阳光,告诉您这是一张白纸,我用一个小故事给大家说说。而白平衡呢,您接着往下看),那么红和绿相加变成什么颜色呢。举个例子,那么相机为了还原白色,我给您拿一张白纸放在手中,也就是蓝色的光入射比较多。晴天用阴天模式也就是迫使相机增加红和绿,那就能很好的还原白色了,大家都知道,给它加温,让手中的相机自动把投射在感光元件上的白色影像处理成白色:就是在摄影过程中,当达到某种颜色的时候,不知大家是否理解了,他就把颜色和当时的温度用热力温标记录下来,那么我们来说说色温? 在这里给大家个三原色光的公式,您也会从意识上看到这张是白纸。 哈哈,这些字?,白色还原正确了,所以称作三原色、蓝。 我们手中的相机使用加法来实现调整白平的。啥意思,这小子用一个纯黑的金属,您问对了,就算您不睁开眼睛,其他颜色也就能正确的还原了(这样说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相信大家都试验过,开尔文男爵被正是用名字命名热力学温标的单位之后,不说骨头。 大家都知道彩虹的颜色吧(红橙黄绿青蓝紫),从而稍稍改变了三原色的比例?。大家的实验结果是不是跟我的结论是一样的呢。研究啥?那么我们用上面的知识来套用一下、blue蓝色)。那么白颜色的也是偏蓝色的,不理解没关系,几乎任何颜色都可以用这三种颜色根据比例的融合而产生、白,白平衡说完了?在彩虹颜色里就可以找到,以便大家能够利用白平衡的调整来创作照片效果,是调整相机正确还原颜色的过程。光的三原色大家都知道吗,从暗红慢慢变成黄,您闭上眼睛、green绿色。这要从光线的组成说起(只说皮毛,也回答对了,从而产生棱镜原理,片子会呈偏黄的颜色,嘿嘿),足足有半个多小时,这要归功于我们人类的大脑,还不理解那就说明小拍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啊。金属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也知道彩虹是咋出来的吧,他就想借着开尔文男爵的名声,那么何为白平衡呢,就是红绿蓝,把阳光分出了七种颜色,就自动提高红色和绿色。这三种颜色比例相同,这三种颜色不能用任何颜色融合出来。所以大家在晴天用阴天模式。那么我们在晴天的时候用阴天模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对了,有个没事儿闲的难受的人也想让自己成名,而不是黑纸或绿纸?比如阴天的时候用阴天模式吧,单位是开尔文,当红绿两色跟现场的蓝色数量差不多时,也就是我们数码相机里常见到的rgb(red红色,大气层中的好多微粒让白色的光线产生了折射。从而产生了现在所说的色温。要是不理解就多看几遍。另外?可以这样理解。 当光线从大气层中穿过时,阴天的时候是偏蓝色的颜色,照射在物体上就会产生偏色。那么又有人问了,随心小拍一边想一边打,道理就是这样?呵呵,自己在家苦心钻研?答案是黄色: 红+黄+蓝=白红+蓝=洋红红+绿=黄绿+蓝=青 好了。 色温是个计量单位,他把这变化过程中经历的各种颜色分了上千个区域?呵呵,哈哈哈。打字打得手都酸了咱们首先说说白平衡,照度相同的情况下就是白色。您说对了

6,关于摄影色温的问题

LZ前面的理解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只是数码相机白平衡的概念,机器中的色温是白平衡,色温数值与现实中的色温恰好是相反的,数值越低照片越偏蓝,数值越高照片越偏红。资料上说烛光的色温大概是1900K指的是实际色温。
色温数值越大即影调越偏蓝 数值越小则影调越偏暖。你理解反了,3200k基本正常。
这个问题我昨天给一个朋友解释了半天,确实有点抽象,试答如下:摄影中说的色温一般是指环境光源的色温,对于黄种人的肉眼而言,5500K左右为白光,色温越低光色越偏暖(黄、红),越高月偏冷(蓝、紫)。而楼主所说的现象也是正确的,在相机上,白平衡(注意“白平衡”这个词,下面会解释)设置越低,照片越偏蓝,越高则越偏黄,这就要搞清楚白平衡的概念: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试想,如果在黄色(色温低,设为3000K)的光源下,白色物体会呈现黄色,这时如果相机白平衡设置成5200K的日光,拍出来的物体就会偏黄;而如果降低为3000K,那么拍摄出来的白色物体就会被还原成白色(注意,就是比原来偏黄的照片要偏蓝了),因此楼主得出了“色温数值越大即影调越偏暖 数值越小则影调越偏蓝”的结论。总的来说,要分清楚的是光源的颜色是色温本身;而相机的白平衡目的却是纠正光源颜色引起的偏色,于是看到相反的拍摄结果也就可以理解了。
摘自 新浪博客的一段文字白平衡是数码相机的一个极重要概念。所谓白平衡(英文名称为White Balance),就是数码相机对白色物体的还原。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我们看一个白色的物体,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白色物体,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但是,作为数码相机,可没有人眼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光线下,由于CCD输出的不平衡性,造成数码相机彩色还原失真。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太阳光是白色的,已知直射日光的色温是5200K左右,白炽灯的色温是3000K左右。用传统相机的日光片拍摄时,白炽灯光由于色温太低,所以偏黄偏红。所以通常现场光线的色温低于相机设定的色温时,往往偏黄偏红,现场光线的色温高于相机设定时,就会偏蓝。传统胶片机相拍摄时,色温问题不容易掌握,通常用不同类型的胶片来解决。例如有日光型、灯光型胶片之分,或者用转换多种色温滤镜的方法来调整,操作起来较麻烦。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装置就是根据色温的不同,调节感光材料(CCD)的各个色彩应强度,使色彩平衡。由于白色的物体在不同的光照下人眼也能把它确认为白色,所以,白色就作为确认其他色彩是否平衡的标准,或者是说当白色正确地反映成白色时,其他的色彩也就正确了,平衡了。这就是白平衡的含义。数码相机就是预设了几种光源的色温,来适应不同的光源要求。一般家用数码相机有白炽灯(约3000K色温)、荧光灯(4200K色温)、直射日光(约5200K色温)、闪光灯(约5400K色温)、多云(约6000K色温)、阴影(约8000K色温)几种模式。当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只要设定在相应的白平衡位置,就可以得到自然色彩的准确还原。而且一般数码相机还有自动白平衡设置,可以适应大部分光源色温。但是遇到现场光源复杂时,相机自动白平衡判断也容易失误,我们可以通过CCD观看结果,用手动来调节。当你用手动白平衡设定时,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用一张白纸,让相机取景完全充满白纸,设定在手动白平衡功能上,按相机说明书操作做一遍就可以设定完成,在现场特定的光源下就可以把白色还原正确了。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钨光白平衡钨光白平衡也称为“白炽光”或者“室内光”。设置一般用于由灯泡照明的环境中(如家中)当相机的白平衡系统知道将不用闪光灯在这种环境中拍摄时,它就会开始决定白平衡的位置,不使用闪光灯在室内拍照时,一定要使用这个设置。荧光白平衡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室内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 手动调节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环境色温低于白平衡色温所拍摄的画面会偏红,环境色温高于拍平衡色温拍摄的画面会偏蓝,发生这两种情况都应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调整白平衡时应该在实际拍摄环境下进行调整。

7,白平衡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白平衡,它指的是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 对原本材质为白色的物体的图像进行色彩还原,去除外部光源色温的影响,使其在照片上也显示白色。       那色温是怎么理解的呢?这个概念其实有点绕, 它是开尔文通过黑体(blackbody) 这一理想光源, 在不同温度下, 所发出光线的颜色特性来定义的。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它是这么一个物体, 能发光, 但会吸收掉任何来自外部的光线,同时又会把吸收的所有能量以光的形式完全释放出来, 所以叫做黑体。黑体的温度单叫做开尔(K)。从 3300K 到 9300K 的温度变化情况下,它发光的颜色分别是红色、白色、蓝色。便于理解,你可以这么想象,火焰你肯定见过,内焰温度较低,外焰温度较高(蓝色),内焰温度较低的地方是黄色的(暖色),于是火焰最外面温度最高的地方反而会是蓝色的(冷色),是不是有点反常识。而色温就是借助黑体的这个温度变化特性来量化色彩倾向的。色温数值低,偏黄,色温数值高,偏蓝,所谓的冷暖色调就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叫法了。   <3300K   暖色   3300~6000K   白色   >6000K   冷色   以下是几个常见场景的色温:   烛光 1930K, 钨丝灯 2900K, 中午阳光 5600K, 蓝天 18000K   讲白平衡是如何修正之前, 有两个很重要的理论需要知道:   灰度世界理论:这个理论蛮有意思, 与其说是色彩学, 我觉得更像是统计学的范畴, 它认为任何一幅图像, 当有足够的色彩变化时, 其R, G, B分量均值会趋于平衡(即 RGB 三个数值相等, 也就是说应当是黑白灰类型的颜色)。这个理论在全局白平衡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是能够利用更多的图像信息来做判断, 但在面对色彩较为单一的图像时就显得有些乏力了。   全反射理论:一幅图像中亮度最大的点就是白点, 即假设在 YCbCr 空间中Y值最大的点为白色, 以此来校正整幅图像。特点是只考虑色彩最亮的那部分, 跟上面的灰度世界理论正好相反, 在处理色彩偏单调的图像时效果好些, 但面对颜色丰富的图片时, 因为最亮的点不一定是白色的, 可能会出现偏色的情况。   这两个理论分别对应着两种色彩空间 RGB 和 YCbCr 调整白平衡的理论基础:判断一张图片白平衡是否准确, 如果不准确, 如何量化其偏离数值。   白平衡就是一个纠正画面整体偏色的过程, 那为什么人眼不需要呢?其实在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 眼睛就已经对它进行了色彩修正。相机肯定没有人眼那么智能(至少现在没有), 概括的说, 它的自动白平衡算法就是设定一个范围, 如果拍摄照片的色彩平均值落在这个范围里面, 那就 OK, 说明无需修正。如果偏离出这个范围, 就需要调整参数, 并校正色彩数据直到其均值落入指定的范围内。这就是WB白平衡修正的过程。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几个白平衡算法大致原理, 但具体的增益计算和数学建模过程就不作赘述了, 这东西正常人看了都会头大的。   1。 灰度世界算法(Gray World Assumption)   这个算法原理很简单, 就是根据前面所说的灰度世界理论, 将原始图像的RGB均值分别调整到R=G=B即可。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这个算法对颜色不丰富的图像敏感程度一般, 处理起来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 局限性较大。   2。 标准差加权灰度世界算法(Standard DeviationWeighted Gray World Assumption)   标准差加权灰度世界算法是针对上一个算法的改进, 它的原理是把图像等分成几块, 然后对每个块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看里面颜色的丰富程度, 颜色多的就加权, 颜色少得就减少权重, 最后求和得出一个均值。根据这个相对精确的数值来进行RGB数值的修正。   3。 全反射算法(Perfect Reflector Assumpution)   这个是基于前面介绍的全反射理论生成的算法, 理解起来也不难, 它认为中最亮的那个点就一定是白色的, 如果原始图像中最亮的那个点不是, 那就针对偏离白色的数值进行逆向修正。缺点就是如果图像色彩复杂或者就是没有高光点, 它的修正效果就会比较乏力。   上面三个算法比较简单, 运算量不大, 但各有优缺点, 也就进一步衍生出了更加有效但是却要复杂的多一些混合算法, 例如:亮度加权灰度世界算法与全反射算法的正交组合算法(QuadraticCombining Luminance Weighted Gray World & Prefect Reflector Assumption)。看这么长的名字就知道, 这个算法很复杂, 白平衡修正效果也是蛮不错的, 而且它本身是收敛的, 在对图像处理的时候不会带来太多损失, 但可惜运算量巨大, 对硬件资源的要求过高。   算法方面挺枯燥的, 非理工科对数学没兴趣的也可以直接略过, 大体知道这么回事儿就行。但我可以给出的结论是:最终效果越好的算法, 其复杂程度就越高, 运算量就越大, 对硬件电路的要求也高。具体的实现还需要在白平衡校正能力, 算法执行效率, 处理器硬件性能三个方面进行权衡。   而通过上面的了解你就会发现, 如果ISP图像处理器的性能够高, 白平衡算法施展的空间就会大了很多。某些时候白平衡不准确, 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与ISP性能跟不上有关, 当然, 这里也要看各家厂商在算法优化方面的功底。一般来说同一代各个品牌的旗舰处理性能差别不会特别大, 虽然软件方面下的功夫不容易看到, 但重要性确实毋庸置疑的, 能否把硬件整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才是关键。   举例来说, 在单反刚刚数码化的那个年代, 相机的图像处理器性能比较低下, 难以承受高运算强度的白平衡算法的蹂躏, 于是很多单反相机(如佳能1D, 尼康D2, 奥林巴斯E-1等) 机身上是有一个白平衡感应装置的(就是机身正面的那个小白点), 这个可以辅助提高白平衡准确度。到后来随着相机图像处理器的性能飙升, 大概是从富士通给尼康代工的Expeed一代处理器开始, 就取消了外置白平衡感应器这个装置。通过越来越多的RGB测光分区数, 配合越发强大的处理器来进行更加准确的色温修正。这里多说两句, 分区越多, 白平衡采样处理就越准确, 但同时也会带来计算量上面的飙升, 从最初的只有几个分区, 到 D800 上面用的 9。1 万像素 RGB 感应器, 在同时完成测光和白平衡计算的同时, 甚至还能够余出力气进行人脸识别, 背后那块改用了 ARM 架构 Expeed 3 才是最大的功臣。而像 DC 啊, 手机摄像头啊这类连续取景的相机, 则是用前一帧图像的处理结果应用到后面的图像上去的, 实现方式同单反上面那个单独的测光感应器还不太一样的。这是产品本身结构差异性导致的。   现如今手机上自带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不太强, 可以从图像处理器性能不够强的角度上去理解, 但也不否认, 一些品牌在优化方面依然可以做的很好, 就像拓海开他爸那辆老掉牙的AE86在秋名山上一样能赢GTR一样, 内功外功都很重要。

文章TAG:白平衡  平衡  色温  多少  白平衡色温多少是偏黄  
下一篇